動物照養不容易,耐心體力是基本-深入了解保育員工作日常

記者:里報.tw 林家慶 / 臺北市 報導 發佈時間:2022-05-18 17:28:05

  【臺北訊】臺北市立動物園經常收到民眾詢問:如何成為保育員?當保育員需要具備那些條件?今天就跟隨超過七年資歷、照養過無尾熊、斑哥羚羊、東非狒狒等動物的保育員林靜宜,透過她的一日行程,讓大家了解保育員都在忙些什麼。

  八點多一早,抵達動物居住的欄舍後,林靜宜會先巡視動物的身體與行動樣貌,確認牠們前晚沒有打架、受傷、生病等異常情況。接著會開始整理環境,大約要用上1〜2個小時的時間,在清掃動物糞便的同時進一步仔細觀察,除了透過外觀與行為來確認個體的健康狀況,還能透過排遺散落的區域來推斷個體昨晚的活動力是否正常,一旦發現任何異常,保育員就要在第一時間通報獸醫師前來檢查。以19歲高齡安享天年的無尾熊爺爺「派翠克」,就是林靜宜早上打掃時,觀察到糞便集中在「派翠克」身旁、排便量也異常降低,判斷牠的身體狀況可能不樂觀,於是在保育員和獸醫師們的陪伴下進行了安寧治療,讓「派翠克」最大程度減輕身體的不適,如同睡去一般平靜地離開。

  整理完環境後,動物們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要用餐,保育員會將園內飼料調配中心送來的新鮮食材進行處理,食材處理不只是單純的清洗切塊,保育員必須熟悉照養動物的食性,豐富化飲食的同時也要顧及均衡的營養,還要根據不同個體的身體狀況、用餐習慣等,安排每餐的份量和放飯時間,避免動物產生諸如挑食或吃太多、吃太快的情形。

  下午,林靜宜開始為斑哥羚羊進行醫療訓練,由於無法靠語言交流,訓練過程考驗保育員的耐心與毅力,每天不厭其煩的重複引導動物熟悉指令,好不容易花費幾個月學會的指令,可能因為環境的細微改變、或因為有其他人在場,動物在緊張之下拒絕配合,而導致訓練必須從頭來過。但林靜宜對此毫無怨言,因為透過醫療訓練,能讓保育員近距離檢查、並透過準確數據紀錄動物的生理變化。前段時間進行秤重訓練時,林靜宜就觀察到其中一隻公的斑哥羚羊,一個禮拜內體重竟掉落足足九公斤,研判是因為春天繁殖期到來,原本安排的食物量不夠應付牠的活動需求,於是趕緊為牠「加菜」好補充體力。

  由於園內目前飼養了七隻斑哥羚羊,單一個體的體重變化是保育員難以單靠肉眼察覺的,透過訓練記錄下的數據,不僅能及時發現動物的異常狀況,對於將來研究、學習動物的生理知識和行為學也有很大的幫助。除了這些基本的照養日常,為了提供動物們更好的生活品質,保育員還得動手整修欄舍、布置場地、發想並製作行為豐富化設施等等。林靜宜笑說,她因此學會電鑽、鋸木、焊鐵等專業技能。除了動手當然也要動腦,工作之間的空檔,保育員們會把握時間「讀書」,除了充實動物學相關知識外,還得時刻掌握最新的研究資料。總的來說,想成為保育員,除了不怕髒臭蟲、能接受抓痕瘀傷和全身痠痛,還要不斷學習進步、充實自我。

  入行月薪三萬初頭、到頂再加上加班費約四萬初,逢年過節照常排班,若需要照顧新生兒還得夜間留守、半夜每隔兩三小時起床餵奶,一切的勞心勞力只為了給動物更好的生活品質。看到這裡,如果還沒撼動你想成為保育員的決心,那採訪的最後,保育員林靜宜想對大家說:「動物不會說話,必須透過保育員替牠們發聲,透過觀察、研究,去了解動物們的需求和疾病照養,替牠們爭取更好的生活環境。作為一名保育員,最重要的條件,是擁有一顆為動物著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