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網路遊戲怎麼那麼吸引你? 從了解背後的原因與需求開始
在數位科技普及的今日,一般人的生活早已離不開網路。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之後,網路與遊戲也成為兒童青少年日常的重要元素。然而,若使用失控,不僅影響作息與學業,甚至可能演變為「網路或遊戲成癮」問題。成癮行為背後,常常潛藏著未被看見的困難,若能及早發現並尋求專業評估,有助於孩子重建健康生活節奏與自我掌控力。
在世界衛生組織(WHO)所訂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ICD-11),「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已被列為正式的診斷;在台灣臨床常使用,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TR)雖未正式納入遊戲成癮診斷,但也將其視為重要的研究項目,在附錄中提供臨床參考的診斷準則。這些變化都顯示,網路與遊戲的問題使用行為,在國際上成為越來越受重視的議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陳禹志說,許多孩子沉迷於網路或遊戲,並不只是「貪玩」,有時也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面臨情緒低落、人際挫折、學業困難或家庭緊張等問題,轉而尋求虛擬世界中的慰藉與成就感。一旦在遊戲中獲得回饋,便容易產生依賴,逐漸發展為成癮行為。這些孩子也常常同時合併其他精神健康議題,最常見的包含焦慮、憂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這些問題會影響孩子的衝動控制與情緒調節,使其更容易陷入虛擬世界難以自拔。研究也發現,這類成癮的孩子在大腦結構與功能上,與物質成癮者有類似變化,特別是大腦中「酬賞系統」會被遊戲中的刺激(如寶箱、排名)強化,因而得到興奮與滿足的回饋,使依賴行為更加固化。
除了大腦與個人因素,網路與遊戲成癮行為,也和孩子所處的家庭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極端的家庭教養方式、緊繃的親子關係、沉重學業壓力與生活氣氛等社會環境因素,都可能增加孩子投入網路與遊戲的機率,成為逃避現實壓力的方式。
陳禹志表示,玩手機、電腦遊戲、上網、使用社群並非全然負面,但如果孩子在使用時間上明顯失控,或出現一下警訊,例如:成績突然下滑甚至不願上學、對原本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討論使用時間時易爆發衝突、在遊戲或社群中大量花費金錢等,家長應提高警覺,並考慮陪伴孩子尋求專業評估。家長和孩子也可以藉由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的「網路成癮專區」所提供的「網路使用習慣自我檢測量表」作為初步篩檢工具。當面對孩子問題性網路使用行為時,家長應避免責罵與指責,因為負面溝通常會加劇對立情緒。家人的陪伴與適度的關心更加重要。共同找到可以取代遊戲、同時帶來成就感與連結的活動,會是更有效的陪伴方式。
陳禹志指出,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會透過與孩子和家庭會談,釐清網路與遊戲使用情形,以及是否伴隨憂鬱、焦慮、注意力問題等重要的問題。治療方面,除了以藥物協助上述的合併疾病外,亦有多重協助的管道。透過個別心理治療,強化孩子辨識失控行為,建立改變的動機,處理外在的挫折感與情緒;藉由家族治療,了解家中衝突的癥結,強化照顧者的親職技巧,建立有效且良性的溝通、互動模式。視需要,也可以和學校輔導系統合作,彈性調整孩子的學習節奏,以降低挫折感。透過多管齊下的方式,期望能協助孩子逐步找回對生活的信心與掌握感,重新體驗現實世界中的連結與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