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傳統技藝─林金豆的吉仔花藝術

記者:里報.tw 林家慶 / 金門縣 報導 發佈時間:2020-03-12 11:37:34

  【金門訊】在金門的傳統習俗當中,「吉仔花」的外觀是討喜的紅色,還有因其充滿著吉祥象徵的意義,可說是在地婚慶之中一項不可或缺的必須物件,只是在目前日漸繁忙的社會中,因為需要繁複的做工,也讓這項傳統技藝逐漸走向日落西山。不過林金豆女士,卻能將這項技藝加以改良,發展成為各種擺飾物件,製作成栩栩如生的花卉盆栽,不只極富藝術價值,也賦予吉仔花新的意義,不再只是婚慶儀典中的配角,還可以是增添生活樂趣、賞心悅目的藝術品。
 
  「吉仔花」是一種以絲線纏繞紙片,並且搭配鐵絲、金銀錫箔紙等材料完成的手工藝術品,而人稱「豆仔」的林金豆女士,原籍是小金門西方村人士,某次見到從后沙嫁至家中的二嫂正在做吉仔花,便向其要了材料試作一下,手巧的她在仔細研究之下,從此展開她的吉仔花創作生涯。巧合的是日後她也嫁到后沙村,當時村中婦女幾乎都會製作,更讓她與吉仔花結下更深的緣分。
 
  身為吉仔花藝術達人的林金豆多才多藝,她在民國六十一年,約十九歲左右開始進入職場的首份工作,考取到政府的文宣工作隊的職務,被安排分配在莒光樓擔任助理解說員,由於她的個頭高挑、聲音宏亮,因此負責向當時造訪金門的貴賓們進行綜合簡報。金門當時還是戰地政務時期,莒光樓是參訪金門的團體必訪的首站,而林金豆的精湛簡報,更被那時候的金門防衛司令部的指揮官譽為「金門發言人」。其後轉任到社教館文教科的職員工作,在公務部門服務了四十餘年,在民國一○二年從金城國中退休。在工作生涯中,也曾經多次參與金門自衛隊國慶閱兵,擔任重要職務。
 
  林金豆說,在退休後參加陳慧美老師的手作課程,而她的吉仔花作品深受陳老師的讚賞,並且鼓勵她持續創作,同時指導她如何製作百合花、玉蘭花、蝴蝶花,之後她還去購買相關書籍來自學,也讓她日後的創作之路越來越寬廣。
 
  其實林金豆接觸吉仔花的時間很長,早在她年輕時就已經開始了。她表示,當時在公部門上班的薪水其實並不高,而她也利用閒暇之餘製作吉仔花來販售貼補家用,而賺取的外快甚至還比她的本業收入高上許多。當時一對吉仔花的價格是三塊錢左右,隨著物價飛漲,現在市面上一對已經要二十五元了。而除了吉仔花之外,她也會製作「菩薩冠」,這是家中用於神像頭頂裝飾的物件之一。
 
  吉仔花是早期金門婚慶必備用品,同時也會根據身分的不同,配戴的樣式也會不一樣,林金豆說明起來如數家珍,足見她對這門藝術的喜愛。林金豆說,她的創作之路嚴格來說是從退休後才開始,除了花卉之外,蜻蜓、螳螂等昆蟲也成為創作靈感;同時她也有涉獵布包創作等手工藝。
 
  林金豆說,她正在籌設工作室,未來會將相關作品放置在當中,等到工作室籌備完成以後,也會考慮開班授課,同時還會把早年她參加國慶閱兵的相關資料整理一番以後,同步展示在工作室內,讓更多人認識金門在戰地政務時期的那段特別的歷史記憶。
 
  根據金門縣志的記載,「吉仔花」用於婚嫁迎娶、喜慶和喪禮,舊稱「綵花」就是大吉仔花和小吉仔花,尤其是婚禮習俗,男方在迎娶前拜天公時將小吉及春仔花插在牲禮或素粿上。婚禮前一日應贈女方小吉仔花十二對、大吉仔花以及雙春花各兩對,女方則將小吉仔花六對、大吉仔花一對和雙春花一對,連同嫁妝回送男方。迎娶當日婆婆將頭上的大吉及雙春插在新媳婦頭上象徵頭春尾吉。而最獨特的是金門喪禮也會用到吉仔花:殯禮儀式結束後,發送發粿、紅圓,上頭插上吉仔花贈予出嫁的女兒、姪女及孫女等女眷,稱為脫孝。
 
  「吉仔花」又稱為纏花或是春仔花,在閩南語中,春的諧音「剩」,有象徵豐收有餘,所以新的一年當中是相當應景喜氣。金門地區保存許多深厚的閩南文化,吉仔花在婚喪喜慶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使用的量非常大,在過去也成為當地婦女們賴以為生的手藝,林金豆就是在工作之餘,手作吉仔花來賺外快的。不過如今隨著時代不斷的變遷,吉仔花的市場逐漸萎縮,民俗習慣中的用量也減低了,但是林金豆仍然持續的進行製作,並在累積多年的深厚經驗之下予以革新添加新的想法,創作出具有時尚感的纏花作品。透過林金豆的一雙巧手,讓金門傳統的吉仔花充滿了溫馨,為現代忙碌生活的人們帶來些許慰藉。
 
  金門的吉仔花有「大吉花」與「小吉花」之分,均為石榴造型,因其色澤紅豔,果實多籽,而且形似桔子,取其「吉」意稱為「吉仔花」,除了名稱及外觀吉祥討喜外,也蘊含著多子多孫的意義。吉仔花,是古早金門傳統技藝之一,又稱春仔花、繡線花、纏花,是用繡線、鐵線和紙板用手工纏繞組合而成的裝飾花,一般常見於婚嫁吉慶場合,在婚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在傳統婚禮中,不同的身分會配戴不同樣式的花朵,常見的有百合花、石榴、龜、鹿、鳳凰等基本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