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名人講堂》劉梅琴分享博物館經營心得

記者:里報.tw 林家慶 / 金門縣 報導 發佈時間:2019-11-20 10:20:09

  【金門訊】金門文化園區《博物館名人講堂》日前登場,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館長劉梅琴教授獲邀抵金,以「博物館之經營—以華岡博物館為例」暨「從郎靜山與張大千大師的作品看博物館的文化教育」為題進行演講。劉教授除了剖析大師畫作之異同及代表內涵,其效果上就是種文化教育;而博物館扮演日常生活及工作間「第三空間」角色,它不只是民眾文化的涵養與創造力的依據,也是當代社會最需要的一種能力。
 
  文化園區管理所指出,《文化基本法》於今年年中已經通過,表現了我國對於文化事業的關注,文化部預算,不僅一毛未刪地全數通過,還特別新設了「博物館司」,大幅提高了博物館在文化施政裡的角色。今年度的《博物館名人講堂》,同樣由文化園區與金門大學閩南文化與僑鄉數位典藏中心共同合作,希望透過產學合作專案及其學術網絡,為文化園區發展提出建議,並且也推動博物館的科普教育。
 
  主持此一計畫的金門大學劉名峰教授指出,首場邀請劉梅琴館長以「博物館之經營—以華岡博物館為例」暨「從郎靜山與張大千大師的作品看博物館的文化教育」為題進行分享,主要是針對文化園區的現況,強調學術交流與博物館之間的關係。華岡博物館是中國文化大學的所屬單位,它不僅是現代中國藝術典藏的中心,也是近年來兩岸文化交流的重鎮,而這為金門大學與文化園區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的建議,呼應了金門文化園區近年來所積極推動的「活的閩南文化博物館島」之發展願景。
 
  郎靜山和張大千相遇會碰撞出什麼藝術火花?劉梅琴館長在一開埸即指出,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的命名取自創辦人張其昀博士所提的「美哉中華、鳳鳴高岡」。其中,館藏的現代中國書畫作品,甚至比故宮還要多,並且因為是私立博物館而使得它在文物的交流與借展,還比公立博物館方便,真是近年來兩岸三地相當活躍的博物館。
 
  劉梅琴館長進一步也以正在華岡博物館中展出的「郎靜山與張大千」的特展為例說明了華岡博物館在中國現代藝術典藏上的重要性,以及此一特展在文化教育上的意義。劉館長表示,郎靜山與張大千專長的藝術項目不同,但他們的共同目標│中國現代的文藝復興。戰後初期,西方對於中國的興趣與印象,是辮子小腳等異國風情,不僅不是中國社會的真實,還帶有貶義。為此,兩位大師的作品都精準且豐富地表現了中華文化的美感,並往來中西修正西方人的中國印象之外,也重建國人的文化信心,而其中的內涵即具有文藝復興的性質,而效果上就是種文化教育。
 
  就博物館之經營方面,劉館長也說,博物物館之經營除了傳統的典藏、修復及研究之外,近年來更強調它在教育層面上的意義,特別是其中在社會介入、創造公共性的角色│「第三空間」。它一方面不同於日常家居裡的慣常瑣碎,另一方面也不像工作場合那麼實用與競爭,而總是在抽象與具體、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之間遊走互動,提供了人們文化的涵養與創造力的依據,不僅提高了生活的品質,也是當代社會最需要的一種能力,文藝復興即是從中而來。
 
  最後,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也指出,以自身創作與博物館管理經驗為例,藝術工作與活動確是創造了「第三空間」。目前大部分的鄉親所面對的環境裡,雖然沒有更多元的藝術與文化平台,但文化園區正是以打造這樣的空間為職志,致力於推動「博物館文化大客廳」的想法,也希望透過人本精神與聚落、社區、校園等連結的發展,達到共享、共榮、共生的理念。
 
  文化園區訂於11月28日(週四)下午舉辦「宗祠數位館點燈人計畫」分享會,透過網路讓「第三空間」得以更容易讓鄉親與博物館串連,打造「活的閩南文化博物館島」,希望大家攜手合作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