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低位直腸癌腫瘤切除手術 成功保留肛門並切除病兆

記者:里報.tw 林家慶 / 高雄市 報導 發佈時間:2019-09-13 12:45:47

  【高雄訊】大腸直腸癌是台灣從2005年至今,蟬聯發生人數第一的癌症,更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每年發生人數約15,000人,死亡人數超過5,000人。其中約有30~40%發生在直腸,過去這些病人除了擔心癌症治療,也常要面對未來排便功能及肛門去留問題,特別是國人對於身體形象的重視甚於西方國家,肛門去留問題甚至影響治療意願,但隨著微創手術的發展,已為直腸癌治療帶來新契機。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陳培桓醫師強調在直腸癌手術方面,因為人體的解剖構造,直腸位於骨盆腔深處,左、右、後方皆由骨頭包圍,前方又有生殖泌尿器官,尤其男性骨盆腔既窄又深,手術困難度更高;有一說是:「在馬桶裡丟入一瓶可樂和一塊錢,在不取出可樂瓶的前提下將一塊錢拿出來」,恰可以說明外科醫師執行直腸手術的困境,而微創手術則以器械取代醫師的眼和手,能夠進入更深、更狹小的空間來施行手術,因此以腹腔鏡進行的微創手術已成為直腸癌手術治療的新選擇。
 
  然則用反向思考法,越是直腸的深處,不就是越靠近肛門,所以切除的直腸腫瘤的手術,最直接且距離腫瘤最近的自然人體開口,就是肛門。因此經肛門微創手術(TaMIS,Transan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被發展出來,但是這術式只適用於低位早期直腸癌或良性息肉切除;如果是真正的直腸癌手術,仍是以全直腸系膜切除手術為黃金準則。但是因中、低位直腸癌的手術仍有其限制與難處,近來結合腹腔鏡和經肛門手術的優勢,成為經肛門全直腸系膜切除手術(TaTME,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是中、低位直腸癌手術的新方法,如果用兩組人力同時由腹腔及肛門進行直腸癌手術,能處理更低位、更接近肛門口的腫瘤,適用的直腸癌病患更多,不僅手術時間縮短,併發症更少。
 
  可是現實上,非醫中級醫院有著人力與經費的限制,治療肛門局部病灶而發展出的專屬醫療器械,於二十一世紀初才問世,新的術式、新的專屬器械、天價高的醫材,再再令病患卻步。
 
  陳培桓醫師表示「區域醫院的病人也有享受新術式優點的權利」這是我一開始的想法,也才有今天這一個病例。病患顏先生才45歲,持續一星期的血便,令他有了警覺,因而至本院胃腸科求診,在大腸鏡檢查後,確診為距肛門口僅5公分的直腸癌;後來顏先生被轉介到我的門診尋求手術治療,考慮到顏先生才45歲,手術治療需得盡可能保留他的肛門,因此擬定的計畫是先進行術前化學、放射治療,為了盡量減小腫瘤大小,腫瘤縮小可以提供手術更大安全空間來保留肛門;至於低位直腸癌手術的困難點,勢必利用前述的腹腔鏡經肛門全直腸系膜切除方式,才能達到安全與完整的切除治療,但礙於本院並無經肛門手術的專屬醫療器械,經多方考慮,仍採用腹腔鏡的腹部手術,將直腸併全繫膜剝離,然後將直腸近端先行截斷,再經由肛門伸入器械,夾住遠端直腸斷端內外翻轉拖出,如同脫長袖衣服一樣,直腸經由內轉外的動作,本來在直腸內的腫瘤,也翻轉到肛門外可以直視的情況,如此一來,在腫瘤完整曝露下,醫師甚至可以決定保留的直腸長度,來避免術後併發症,就如同前述經肛門手術的優勢,而且這個方法更有不須專屬醫療器械和開放空間下手術的優點。顏先生於今年4月接受手術治療,過程包括術前準備、手術至出院,共計住院9天,至今恢復良好,無出現併發症。
 
  聯合醫院院長張宏泰強調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在台灣,衛福部推動大腸癌篩檢,納入預防保健服務項目,正式於全國推行,於102年6月起將篩檢年齡調為50-74歲,每2年曾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但糞便潛血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所以當有任何異狀時,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