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意生活 中國箸文化展

記者:里報.tw 林家慶 / 高雄市 報導 發佈時間:2018-01-25 21:28:11

  筷子是生活中常見的家常用品,是歷經千年發展,所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旅順博物館和人間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承辦,展出「筷意生活—旅順博物館藏 中國箸文化展」,民眾可以趁著展期來到佛陀紀念館深入瞭解筷子在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與任務,22日開幕式,旅順博物館同時也寫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簽約締結友好博物館,為文化交流共盡心力。
 
  《說文‧竹部》說:「箸,飯攲也。從竹,者聲。」箸是用來吃飯的器具。箸,即筷子。許多用箸禮儀,在禮制社會的周代形成,影響至今。魏晉南北朝以後,箸的社會功能進一步延申,不僅作為進餐用具,其形象更在文學領域及各種民俗活動中頻繁出現,箸的文化內涵日益突顯。大約從隋唐時期起,箸作為文化使者遠播海外。如今,地球的各個角落都能見到用箸的人,箸文化這一中國傳統文化正影響著世界。
 
  箸於明代時被習稱為「筷」,與中國人傳統的祈福心理有密切聯繫。明陸容《菽園雜記》卷一中說到,吳中船民和漁民特別忌諱「箸」,他們在行舟捕魚時最盼望順風順水,行船如飛,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沒生意,他們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便無法捕魚。故「箸」被反其道稱為「快」,意圖吉利。從明代開始,箸、筷並稱,用箸習俗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
 
  筷子除了進食用具的功能之外,還演變出「筷子功」,另有「筷子舞」流行於蒙古草原,初創於元代。 近年來筷子作為禮物贈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只因其擁有令人愉悅的美好寓意。民眾可藉由「旅順博物館藏 中國箸文化展」,欣賞各式各樣出土及精緻刻紋的筷子,還有勺、叉、匙等器具展示,讓人感受藝術與生活結合之要。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表示,今天佛陀紀念館與旅順博物館締結為友好博物館,是繼2014年,四年來與旅順博物館的交流往來,第一階段旅順博物館把「紅樓夢」與「筷意生活 中國箸文化展」帶到佛陀紀念館來展覽,2019佛陀紀念館「襌文化」與「書道文化」也將到旅順博物館展出。「筷意生活 中國箸文化展」在過年期間展出,也代表團圓,團圓的回憶與歡樂,都是來自於一雙筷子,筷子與筷子之間串起了家人、朋友,非常歡迎民眾於新春期間來欣賞,跨越三千年、五千年,甚至七千年筷子的發展,展覽非常精采,218雙筷子,從古文明的出土文物,一直到清代,而筷子的起源,是從鳥類開始,從鳥的嘴巴變成筷子,從鳥的爪變成叉子,來到這邊就能讓人看到筷子的文明與進程。
 
  筷意生活中國箸文化展自1月20日開展到4月29日,在佛陀紀念館本館第一展廳展出,精采可期,民眾可以趁著假期來到佛陀紀念館欣賞展覽,也能瞭解筷子的文化與歷史。